鋒端力聚金石功
王學甫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鐵路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師從著名書法篆刻家尚德林先生和草書名家潘傳賢先生,轉益多師,業余時間無間臨池,廢紙三千,焚膏繼晷,常常“不知東方之既白”,是我的書友中最勤奮的一位。
首先,他對藝術方向有著清晰準確的認知與把握。學甫兄對書學追求方向十分清晰:純正的碑學派。他跳開唐楷和行書尺牘,直接從魏碑入手,持續用力,認準一個鉆孔邊拓展邊往下“打深井、探富礦”,挖到了藝術之金。從對《楊淮表》《鄭文公碑》《瘞鶴銘》《東堪石寶銘》《石門銘》及漢代隸書碑版簡牘,到對臨、背臨、意臨、創作,都下過很深的功夫。可以說,對這些名碑的學習與認知,形成了學甫兄對書法求源見質的基本認識。進而,他以碑學用筆寫章草,取法乎上,精研張芝、皇象、王羲之、敦煌帛書、隋人章草,意度調熟中見蒼莽勃郁,元氣淋漓,了無媚俗之氣。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他臨帖的篤實與認真,學甫兄飽含深情地臨習,并由此嘗到了甜頭,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見一斑。
其二,學甫兄對筆法結構有著深入而持久的研究與實踐。對大多數習字者而言,筆法和結構的認識主要來自帖學,因為墨跡本的字帖用筆與結構更為直觀。而對于碑學用筆與結構,一是以碑刻揣摩運筆軌跡,“透過刀鋒看筆鋒”已非常人能為。二是年代久遠,風剝雨蝕,苔痕漫漶,諸多線條點畫及位置已經脫相和走形,所以,探究碑學用筆結構明顯比帖學墨跡要困難得多。這也是學碑摹其形易、得其筆難的主要原因。而學甫兄認為,有意思和有意義的書學探索主要在于挑戰難度的過程。他以苦為樂,樂此不疲,盤桓流連,收獲多多。《楊淮表》“錐畫沙”的線條與折筆、《瘞鶴銘》靜水流深的行筆與厚重巍峨的儀態、《鄭文公碑》勒筆體現出的圓融太極氣息、《石門銘》雄強縱逸中的矜斂……對這些名碑的用筆及結構特征,他都能做到精摹其形、細察其勢、深悟其理。歸結起來,學甫兄對結構的把握主要體現在重心下沉中的平衡與造險破險之功。他的用筆主要是在“戰而雄”的原則下表現出的“縱橫有象”,即橫有縱勢,立體感出;豎具橫意,張力乃現。這些用筆,不僅是“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印印泥”,更有“船蕩槳”“用筆如耕”“壁坼紋”……他出乎本心、寫我性情的自然流露。他的書法給我最深的感悟是,飽含金石氣的線條同時具備了潤澤之氣與流暢感,像萬歲枯藤,蒼莽的外表之內涌動著細微而內在的流水。他的字,講求法度,筆筆力到,又保持了起承轉合的秩序與節奏。我們可以想象,他從用筆的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的過程所體味的快樂。理論研究和臨習創作是有志于書者起飛的兩扇翅膀。他以一位工程師的細致與認真精研歷代書論,不倦地琢磨與理解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朝夕運筆、手不釋卷,進而展拓襟抱,多次赴陜西、山東、四川等地,尋碑訪古,觀摩摩崖石刻,把自身的體會融入細致入微接地氣的觀察思考之中,升華著對古老漢字的理解與熱愛。
再者,學甫兄豐富的人生閱歷為“攻玉”提供了“他山之石”。我認為,學甫兄習書有成尚有未被人道及的原因:那就是他的“跨界之功”。鋼軌伸延如展筆,山川有情汽笛鳴;身為從鐵路建設一線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技術人才,他參與設計和指揮了很多鐵路建設工程項目,并且作為世界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高鐵建設的技術負責人之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獎狀……身為技術專家和大型工程指揮者所具備的掌控全局的宏觀眼光和邏輯思維能力,讓他有洞幽察微、見微知著的縝密視角,在習書過程中悄然具備了一種超乎常人的能力。的確,學甫兄比純“文科”起步的書家更懂得如何做到線條長短、寬窄、曲直、角度的精確,怎樣設計筆畫之間的交匯點與受力點,如何把握與掌控字體結構的輕重關系與整體平衡,如何謀篇布局與體現章法……在精研書學的同時,他把學習碑書的經驗和體會運用到治印中,像一位藝術大山中勤奮勞作的石匠,于方寸之間開拓著另外的藝術領地。他的印,宗法秦漢,走刀如筆,蒼茫大氣,平正之中見奇變,雄強之中見秀逸。看著學甫兄那一本本凝聚著智慧與汗水、讓人賞心悅目的印譜,我心中充溢著敬重與感動。中國書協會員、中國鐵路書協主席劉新科先生賦詩贊曰:“神刀奪天工,方寸逐時空。溯源探秦漢,風流追齊翁。不經寒窗苦,哪得今日功。酬勤乃天道,百藝此理同。”他的這種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成為很多書友學習的榜樣。
此外,他誠樸謙虛的性格為自身展拓出廣闊的藝術平臺。在書法朋友圈中,學甫兄仗義大度的為人和刻苦鉆研的精神是出了名的。對于求字索印者,他來者不拒,有求必應,精心而為,以滿足大家的要求為快樂。更為可貴的是,他對每幅字、每方英每張畫,絕不應付和應酬,都要動腦筋、費思量,將其視為一次新的藝術創作。學甫兄作為鐵路系統送文化下基層和公益活動的主導者和志愿者,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奔波在萬里鐵道線,把成百上千的書畫印佳作贈送給一線職工。記得2016年5月,在送書畫下基層的高鐵列車上,中國書協理事、中國鐵路書協主席王勇平先生向他頒發了中國書協“萬名書法家送萬‘福’進萬家”的大紅榮譽證書。
他從善如流,善于汲取,利用一切機會向朋友、師長探討與請教,不斷延伸著自己的藝術觸角。最近我注意到,他把熔煉已久的沉實線條融進了臨習張芝等前賢的草書之中,他能把來源于碑版、簡帛、摩崖的線條合理調度,使之有節奏地奔淌起來,成為一闕一闕的雄渾交響,令人驚喜與稱賞。
古人云,九層之臺,起于壘土。以學甫先生已經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取得的成績,憑借持之以恒、樂此不疲的鉆研精神,他一定會攀上更高的藝術臺階,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教益。行筆至此,意猶未盡,作小詩一首以寄情:
卅載臨池燈火明
體幽察微熟后生
修得一身渾圓氣
鋒端力聚金石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
鐵路資訊
- 農歷小年車票開售 鐵路春運售票超1億張08:09
- 這一年,你的平安有鐵路人在守護08:09
- 京張“四電”通過初驗08:08
- 鐵路新裝備拉動“公轉鐵”08:07
- 推進安全生產整治有新招08:06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