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慶
圖①為飛機庫外景;圖②為飛機場跑道遺址;圖③為隱蔽的飛機庫洞口。 孟慶慶 攝
今年初夏時節,我出差到駐扎在博林線綽源乘降所附近的哈爾濱工務大修段橋隧大修二車間,這個車間的駐地在綽源林場的一所廢棄小學內。傍晚,我出去散步,發現樹林中間有一條寬度超過50米、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平坦道路,心里很是納悶:這密林深處怎么會有這么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沿著這條路向遠處走去,路面上有十分規則的方形隔斷痕跡,盡管大部分路面被荒草和苔蘚覆蓋,但一些地方還是能看到水泥地面的本色;雖然風化已經非常嚴重,還是能讓人感覺到這是一條人工修筑過的道路。
不知不覺間已經走到了這條大路的盡頭,兩個1米來高的圓柱形物體赫然擺在道路的盡頭,旁邊還有兩塊標示牌,上面醒目地寫著“侵華日軍飛機場遺址” “壓地石碾”。另外,標示牌上還有這樣的文字記述: “這條道路曾經是機場跑道,是日軍當年修建的空軍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跑道全長1500余米、寬約70米,全部為混凝土澆筑,用于 ‘零式’戰斗機的起降,而那兩個叫 ‘壓地石碾’的圓柱形物體,是日軍當年修建飛機場時用來夯實地基的重要工具,每個直徑1.4米,重約5.3噸!笨吹竭@里,我心里很是吃驚,這里竟然曾經是侵華日軍的空軍基地,看來遺跡肯定不止于此。于是,我動了一探究竟的決心,無奈天色已晚,只好等到明天。
第二天忙完公事后,我又一次踏上了那條神秘的跑道,沿跑道走了幾百米,發現有一條通向不遠處山腳的岔路,拐上岔路幾十米后又是一條沿山根修建的、很平坦的沙石公路,沿著這條公路走了沒多遠,往山坡方向望去,透過層層白樺林,隱約可見一個黑乎乎的洞口,走近一看,是一個穹頂形建筑,盡管年代久遠,上面蓋滿了青苔,但還是能看出表面是混凝土質地,洞口邊的牌子上寫著 “飛機窩”三個大字,下面詳細的說明是: “這個建筑是當年日軍 ‘零式’戰斗機的飛機庫,整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成于1942年5月,機庫口高6.5米、寬17.6米、縱深22.5米,頂端的梯形缺口方便飛機駕駛艙和尾翼出入,庫頂有長方形通風口一個,兩側有圓形洞口各一個,每個機庫面積約為200平方米。這樣的飛機庫沿著山腳而建,一共有18個,每個間距大約150米。這個軍事設施在當年的作用是防御蘇聯紅軍和加強對中國的殖民統治,達到長期霸占我國東北的目的!边@些像碉堡一樣各自獨立、隱藏在密林中的機庫,被叫做 “飛機窩”的確是非常形象生動。
看完介紹,我走進飛機庫內部,里面還保留有當年方便檢修飛機的水泥臺階,屋頂長滿了苔蘚,透著一種歷史的滄桑和凝重?赐隀C庫的內部,我又沿著山坡登上了機庫的頂部,18個獨立的機庫沿山根分散而建,有密林和山坡做掩護,相互間有一定的距離,如此設計,在遇到襲擊時不至于一下子被同時摧毀,足見日本侵略者的費盡心機。
沿著這條沙石公路,還有當年修建這個基地時中國勞工住的工棚遺址以及日軍修建這個工程的指揮部遺址等。綽源侵華日軍飛機場遺址在2005年11月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批準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9月,這里又被內蒙古自治區批準成為第四批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經70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的日軍飛機庫遺址、深山老林里完備的軍事設施,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當年日軍侵華的野心。另一方面,這些堅固且用盡心機的工程遺跡也讓我們再次感嘆當年我們取得抗戰勝利是多么的艱辛和不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