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2012年入路,工作五年來,他從一名退伍軍人變為包頭工務段最年輕的工長,依靠的是對工作的耐心細心和心中堅守的那份責任。2015、2016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局先進生產者。
90后的青年帶兵不易,事事都要自己做在前。作為一名24歲的工長,成長的道路上充滿波折。2012年,王鵬剛剛入職成為一名養路工,正縫包頭站站改施工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從包頭站西岔區到東岔區僅兩公里的線路上,他往返30趟搬運鐵夾板60塊,肩膀被磨出了血,累得連腰也彎不下,這也讓王鵬體會到工務職工作業的辛苦。
從養路工到班長一年的時間里,不管是帶班維修還是組織業務學習,他總是要親力親為,事事沖在前。2015年包南地區普降大雨,王鵬從晚上九點開始對管內設備進行冒雨巡查,一直持續到凌晨三點降雨結束才回到工區,雖然滿身泥濘,但心里想的卻是工作。2016年擔任包南工區工長,王鵬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對管內設備質量不放心,隔三差五就要對管內16公里線路和30組道岔進行檢查,有一次在包西線上行4道9公里100米處檢查設備時,發現接頭夾板折斷一條,情況緊急,他立即申請了臨時“天窗”及時更換,消除了安全隱患。
王鵬所在的工區現有職工17名,其中90后青工占8人,成了班組生產的主力軍。雖然90后的青工干勁足,但能力不足影響到工區的實際生產。為了解決職工業務素質問題,他積極協調車間干部進駐工區,采取干部帶工班、工班帶一線的方式,引導青工小步快跑,提高業務能力,這也是王鵬的帶兵之道。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組織班組成員學習,利用周集中學、月集中練的方式,對突發狀況和作業標準進行“補課”。職工業務素質和精神面貌明顯轉變。
包南地區離市區較遠,生活條件艱苦。剛剛參加工作時,王鵬與20多名職工一起居住在不足40平米的小房子里,宿舍擁擠,生活條件差。2013年通過鐵路局“三線”建設,工區生活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原本的大通鋪變成了兩人一間的宿舍,也讓王鵬意識到工區環境的重要性。在工區管理上,他大膽推行了“定制化”管理措施,并對工具房的使用建立“出入庫”制度,將機具材料編號分類存放,做到“誰使用、誰負責、專管專用”,改變了以前機具房使用混亂的狀態。在內務衛生上,他實行軍事化內務標準,將被褥、物品排放嚴格規定,通過他的帶頭實行,得到了工區職工的紛紛效仿。
這就是王鵬。作為一名90后工長,對待工作嚴謹細致,讓職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這也是他的帶兵之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